国内对吗啉、甲基吗啉废水的处理研究报道较少。对于吗啉残液的处 理,田怀广 [8] 提出了焚烧处理的方法,当吗啉残液中轻组分的含水量为 86.23% , COD 值高达 346000mg/L ,这对焚烧处理是有利的。 国外,早期学者们认为吗啉是不能够被生物降解的有机化合物 。 1968 年, Tanaka 等人报道了吗啉在污水处理系统中难以被降解。随着研究的深 入,人们逐渐发现吗啉可以被一些微生物降解,这些微生物主要是分枝杆 菌。 1982 年, Knapp 等人首先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两株能够利用吗啉 作为唯一碳源、氮源和能源的菌株,它们分别是分枝杆菌 Mor D 和 Mor G , 但是菌株的降解效果却非常差:“这种降解既耗时又不经济” [11] 。 1985 年, Dmitrenko 等人也分离出一株具有吗啉降解特性的菌株,但降解效果也不 理想。 1988 年, Knapp 和 Brown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 13 株能够降解吗啉 的分枝杆菌。他们发现在菌株降解吗啉之前总是有 10 到 20 天的停滞期。 这些吗啉降解菌的生长速率缓慢,不仅在吗啉培养基上如此,而且在其它 底物的培养基上也同样生长缓慢。同年, Cech 等人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 一株具有吗啉降解特性的菌株,分枝杆菌 aurum MO1 。 Knapp 小组研究了 其它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来的能够降解吗啉的分枝杆菌。 1991 年, Swain 等人提出了分枝杆菌 chelonae 降解吗啉的一种假设。 1994 年, Mazure and Truffaut提出了分枝杆菌 aurum MO1 降解吗啉可能的途径,此菌的降解速率亦十分缓慢,需要 235 小时才能去除基质中的吗啉,需要 100 ~ 150 小时才能达到菌体生长的稳定期。 1998 年, S.Chandrasekaran 和 D. Lalithakumari [15] 从受污染的土壤中富集分离出一株生长迅速的荧光假单胞 菌 CAS 102 ,它能够利用吗啉作为它的唯一能源,从而有效地降解吗啉。 尽管此菌体对吗啉的耐受浓度能达到 100m M ,但当吗啉的浓度大于 50m M 或者小于 5m M 时,都不利于菌体生长。 25m M 是此菌的最佳降解浓度, 在 p H 值为 7 , 30 ℃条件下,此菌能够在 120 小时内把吗啉从 25m M 降解 到 5m M 。同年, B. COMBOURIEU [16] 等人从受污染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 株生长许速的分枝杆菌,它能够把吗啉作为唯一的氮源、碳源和能源。他 们找到了吗啉的降解途径,并发现这种菌含有细胞色素 P450 。 2000 年, Thomas Schrader [17] 等人从森林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菌株 HE5 ,此菌株通过 16Sr DNA 分析被鉴定为一株生长许速的分枝杆菌,它能够把吗啉作为唯一 的氮源、碳源和能源,并发现此菌株也含有细胞色素 P450 。菌株 HE5 的 最适生长条件为 30m M 吗啉, p H7.2 , 30°C ,能在 10 小时内降解 10 ~ 15m M 的吗啉,这是至今为止报道过的降解吗啉最快的菌株。